2)第138章 春晚和挨打!(保底三更)_华娱那年十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实陆恒觉得,文艺片并不小众,只是被那些妄图高人一等的高级人,生生扭曲成了小众。

  好的文艺片,雅俗共赏,就像白居易的诗,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妪也能听得懂,就算是王勃那篇引经据典文采飞扬的《滕王阁序》,普通人辨别不出里面层出不穷的典故,但如果听人朗诵,大气磅礴的感觉也会油然而生。

  可那些人,偏偏把文艺片整得谁都看不懂,还沾沾自喜:“我这是高级!”

  用一些没有必要的滤镜,美名其曰增加质感,把叙事节奏剪辑得颠三倒四,自诩为超时空,看不懂是你境界不够。

  未来,大众将文艺片狭隘的定义为票房低、明星少、制作粗糙、节奏沉闷,专供海外电影节,这样的“固有印象”,让大众和文艺片渐行渐远。

  但怪谁呢?

  肯定不怪观众,更不可能怪他们看不懂。

  八十年代末,胜利艺术电影院独家上映《一半是火焰,一半是海水》——不是廖梵那部,那时的观影盛况,跟未来人们对文艺片的印象大相径庭。

  影院443个座位连续3个月常常爆满,到最后售票处不得不拉起铁栅栏分流观众。

  就算是未来,刘杰执导、11年上映的《碧罗雪山》,这部最初压根儿没准备公映的电影,在京城新建的MOMA艺术中心放映了整整一年半时间,而且对白几乎都是傈僳语,但一直都是一票难求。

  连这种方式都有如此盛况,可见好的文艺片,永远都不缺观众。

  所以,每当导演和制片方票房扑街,把锅甩给文艺片,说自己怎么怎么理念高深,观众没看懂的时候,以后他们的电影也不用看了。

  不过这种恶习,也导致以后一些文艺片宣发时不敢把自己的影片归为这一类。

  就像廖梵演的那部《白日焰火》,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,它都是一个标准的文艺片。但在德国参评回国后,却主打廖梵+桂纶美明星主演、柏林金熊大奖加持。将电影跟“文艺片”划清界限,作为一部犯罪类型片来宣发。

  直到票房破亿后,片方才改口称自己是文艺片。

  所以,从霓虹开始,到回国后,陆恒也一直在跟韩平说这件事,管他文艺片还是商业片,首先它叫故事片,陆恒笑道:“没故事伱谈个毛线,难道是纪录片么?干脆叫导演纪录片得了……”

  听到陆恒的吐槽,韩平当时就忍俊不禁了,道:“行,我知道了,回头我会注意,在专刊杂志上撰文发表,要不你署名发?”

  陆恒摆了摆手:“您发大家不会说什么,我要是发的话……估计以后也不用在这圈子里混了。”

  对此深有感悟的韩平点头道:“这倒也是,那就我来吧。”

  过年前,陆恒给员工放假,每人都有丰厚的年终奖——虽然很多业务都是陆恒谈的,但过程中的跟进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