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十四章 直臣酷吏,至暗时刻!_大明:你个暴君,竟成了千古一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如此一来,冤假错案也就成了。

  大理寺,不知是真没查出冤假错案,还是不愿与世子们、衙内们为敌,总之,这么久了,什么事都没干。

  坊间内,流出大理寺卿是昏官的话。

  而且,这件事还被人趁机利用,攻击陛下识人不明,昏庸无道。

  陛下和宫中,没有传出什么话,但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,恐怖至极。

  等暴风雨一来,恐怕,李兆蕃逃不了不说,还会连坐到其父李首辅。

  李首辅,门生故吏遍天下。

  入阁这些年。

  各省、道、府、县,各地方官,很多都出自李首辅门下,不是翰林院翰林,就是每年通过科举,李首辅一手提拔上来的。

  别看李首辅在内阁内,在紧急政务,军国大事上,没什么主见,但是,大明最有实力的文臣,就是高坐内阁首把太师椅的“外相大人”。

  那杨一清尚书的三级主政官制,被触动利益最大的,也就是李首辅。

  种种事情相加,首辅府,看似风光依旧,实则是风雨飘零了。

  之所以一入京,就来到都察院点卯上衙,为的,是让陛下看到自己在做事。

  做陛下喜欢的事!

  “这么说,小杰,你要成为张汤?”

  史总宪细思极恐,嘴角抽动道。

  酷吏张汤。

  脏活,累活,全为汉武帝干了,临了,落了个自杀身死的下场。

  令人唏嘘。

  如果效仿,刘杰和都察院,下场又当如何?

  “张汤,没有尺寸功劳,从刀笔小吏起家,因得到汉武帝的宠幸,而官至三公,我和张汤何其相像,没有为国朝建立丝毫功劳,就官至九卿,陛下类汉武大帝,我类张汤,这酷吏,我干的!”

  刘杰平静道。

  国朝第一家族的名头。

  陛下不是白白赏下的,必须要陛下看到与之匹配的价值。

  侄儿成学不成器,那唯有他这个做叔父的,唯有父亲那个做爷爷的,多多担待了。

  “刘总宪,都察院从何为始?”

  史总宪认识到危机,恢复了敬称,马首是瞻道。

  都察院再混下去,就离灭顶之灾不远了。

  “以国公府为始吧。”

  刘总宪不忘初心,威严道:“传我命令,都察院和京畿道监察御史衙署,汇总定国公府、成国公府和保国公府的一切罪证,连风闻之言,亦可写入奏疏中,一个时辰后,奏疏随我入宫面圣!”

  “是!”

  风闻奏事。

  是宋代仁宗皇帝所创。

  谏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。

  不必拿出真凭实据,也不必署名。

  此例一开,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,皇帝却能隔岸观火。

  宋仁宗及后世之君,时禁时开。

  及至本朝,御史台演变为都察院,被太祖皇帝另赋予“大事奏裁,小事立断”之权。

  两项权力相加,委实不凡,弄得文武百官,人人自危。

  而这,正是洪武时期官员恐惧的起源。

  在诚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